作者:小编 日期:2025-04-25 09:29:40 点击数:
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,火的发现、轮子的发明、电力的应用等特殊时刻都曾重塑了人类文明,是历史发展的关键转折点。如今,我们正接近另一个这样的时刻——人工智能(AI)的崛起。
从2016年阿尔法狗(AlphaGo)战胜世界围棋冠军,到ChatGPT和DeepSeek分别在2023年和2025年火爆出圈,作为革命性技术的“超级物种”,AI正以不可阻挡的加速度前行。在这一过程中,AI带来的冲击波日益扩散,不仅正在融入千行百业,深度撞击产业模式,而且开始重塑人与技术的关系,改变人与社会的互动,解锁人类的情感新体验。
“同济大学开发的土木工程大模型CivilGPT整合专业知识库,推动行业智能化升级。”
“AI技术助力智慧农业,从田间管理到价值链优化,全国多地通过AI工具实现农业数据实时分析,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。”
飞速发展的AI正改变着世界,并逐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:当人们用手机刷脸支付时、当短视频APP精准推荐人们喜欢的内容时、当车载导航自动规避拥堵路段时……不知不觉间,人们早已身处AI编织的智能网络中。
AI的出现似乎突然又迅速——在大多数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,AI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细节。但其实,作为近年来科技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,AI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。
早在上世纪40年代,在计算机尚处于襁褓时期,英国数学家阿兰·图灵就开始憧憬“能思考的机器”。1950年,他发表了划时代的论文《计算机器与智能》,提出著名的图灵测试来探讨机器是否具有智能,这被广泛认为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概念起点。
在其后数十年间,在“高潮—低谷”的交替中,AI经历了萌芽期、符号主义时期、连接主义复兴、大数据驱动、通用AI探索等多个阶段。
AI第一次在大众层面的真正“爆火”,大概要追溯至2016年。彼时,一场“人机大战”将AI推向了前所未有的热议高峰:AlphaGo挑战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并最终以4∶1的比分获得胜利。当时,全球有超过2亿人观看了比赛。
AlphaGo的胜利点燃了众多投资者的信心,据相PG电子平台 PG电子网站关数据显示,2016年后全球AI投资激增,2016—2020年AI领域融资额增长超300%。自此,AI步入发展快车道。
如今,更为人们所熟知与应用的AI(如DeepSeek、ChatGPT等),是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技术,其核心在于通过大规模预训练模型(如大语言模型)等技术实现内容的自主生成。如果将之前的机器学习比作小打小闹的“单层功夫”,那么具备深度学习等功能的AI就是多层次的大规模神经网络,它能够从海量数据中自动提取高层次特征,一举攻克了许多过去认为“计算机不可能战胜人类”的任务,其技术突破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正在深刻改变内容创作、科学研究、商业服务等多个领域,开创了更多可能。
2024年9月,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在《智能时代》一文中预言:“未来几十年,AI将赋予人类超越祖辈的‘魔法般’能力。”如今,站在2025年的起点回望,这一预言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成为现实。
在影视制作领域,随着AI技术的快速迭代,可供电影制作的资源越来越多,比如人类航天器从未企及过的太空黑洞、万年以后的地球生物等特效制作,过去一帧特效用人工做成本非常高,而且时间花费也很长,现在用AI一眨眼就搞定了。此外,AI的应用在给观众视觉体验带来极大震撼的同时,也为相关科研探索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。
在传统制造领域,通过链接相应算力基础,AI在工业生产中大显身手。位于福建泉州的一家制造业企业内,5G无人车满载物料在车间内快速穿梭,各项生产数据实时反馈在大屏幕上,“大活人”几乎在车间内消失了。
另一方面,在“润物无声”间,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被重构:从手机里的智能助手,到商场中的导购机器人,AI已化身“空气型技术”——看不见却无处不在。
过去需要数小时制作的PPT,现在AI几分钟就能完成;客服机器人24小时响应需求,企业成本降低119%。更深远的是,AI正将人类从程式化工作中解放,人们得以腾出精力,专注于创造性、决策性事务,实现了从“重复劳动”到“创意跃升”。
同时,技术门槛正逐步消融。比如,北京推出的“秒哒”工具让普通人用自然语言开发应用,深圳计划开放100个政务、医疗等AI场景,这意味着编程、设计等专业技能不再高不可攀。农民院士智能体指导种植、法律AI解答1660万次咨询……技术正打破资源壁垒,让知识和服务触手可及。
随着AI技术的进步,人与技术的关系也正在被重塑。如果说早期的AI更多被当作工具和程序,那么现在的AI更像是合作伙伴。
基于强大的学习能力,AI在提供知识价值之余,也开始具备了“给予情感价值”的本领。“人情练达即文章,世事洞明皆学问”,AI看似笨拙的学习,实际上产生了一定的人类情感化内容。每一次人类与AI的互动,实际上都是在教导它们如何更好地提高人格化、实现自主性。
如今,越来越“走心”的AI已逐步学会复刻人类的情感。借助自然语言处理、情感识别等技术,AI展现出越来越接近人类的社交特质,如语言、互动、情感反应等。比如AI可以通过分析人类语言的语调、用词、情感词汇和上下文来确定对方的情感状态,给予恰当的“情感回馈”。
相比于现实中的亲密关系,“AI陪伴”的一大特点是从初步建立到维持稳定,无需经历复杂的磨合过程,只需几句指令、一番操作,AI便可以不厌其烦地提供情绪价值,利用大PG电子平台 PG电子网站数据突破普通人的认知局限。它不仅满足了用户部分情感需求,还赋予了用户“持久在线”的安全感。
同时,AI的“陪伴”,也给予了人类一个更好认识自我、认识自我与他人关系的窗口。诚如《群体性孤独》一书中所写的:“我们与机器难舍难分,我们通过机器重新定义了自己,也重新定义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。”而人们转移至人工智能上的情感,归根结底指向的是对自我的认知与探索。
然而,需要注意的是,随着AI发展的日渐深入,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。一位科学家表示:“机器高度拟人化,将重新定义‘人’的价值。”如何正确定位AI的角色,平衡人类与AI的关系,是贯穿AI发展的一条暗线。
令人无法忽视的是,AI在为人类带来更多助力与新奇体验的同时,也让不少人陷入焦虑:AI的发展是否会冲击自己的职业;“AI陪伴”是否会导致社交异化;随着AI功能越来越强大,过分依赖AI让人类的部分功能开始逐步退化,而在这样的AI依赖下,质检员是否还会像过去一样仔细检校流水线上的产品质量、医生是否还会耐心研判每一张医学影像上的不明斑块……
从图灵最初的梦想——“机器可以思考”出发,AI已经走过了七十余年的征程;展望未知的明天,这场关于智能的革命仍将继续,而我们每个人都将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和塑造者。
2025-01-19
2025-04-14
2025-01-18
2025-02-26
移动商城
抖音店铺二维码
快手店铺二维码